体系的价值?
首先,国际上有三大项目管理体系: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PMBOK管理体系
英国商务部的PRINCE2管理体系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CB管理体系
(为便于大家理解,下文中各体系均用其代号:PMP、PRINCE2和IPMP)
其中据PMI的官方数据透露,2017年1月PMP认证人数已经达到了75.9万人,其中中国占近三分之一左右
为什么?
项目管理本来是一门科学,所谓科学是一个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简单的说项目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已知的输入能够预知输出的结果,是基于逻辑的流程与工具、方法。
西方国家做事情讲究逻辑,循规蹈矩、按章办事,遵从项目管理的流程,简而言之是“法治”,是流程驱动;而中国式的项目管理则大不相同,大多数项目是由公司任命在组织中具有较高职位的领导来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依据拥有的权力来驱动项目,也就是“人治”,是权力驱动。
流程驱动是按固化的,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律”来进行,而人治则是发散的,是根据个人的风格特点和喜好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你掌握了项目管理全套知识体系,在中国式的项目中多数用不上,这里说的多数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80/20法则来判定,即中式的项目管理只用了20%的项目管理体系知识,或用到的知识只做到20%的程度。
上面是原因之一,接下来说说原因之二。
担任项目经理的人与项目管理认证从业者不是共同的群体。请看图示,参加项目认证的人群集中在28-38岁之间,即工作5年到15年之间。而担任在此经理的人选,特别是重大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都要求20年以上工作经验,经过专业认证的项目经验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说,国际项目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多数项目上没有真正用起来。
基于项目管理体系的应用现状,那么项目管理从业者就不学了,不去认证鉴定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从小就知道“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任是一次一次慢慢失去的。同样,中国的项目管理水平也需要一步一步的才能提升起来,需要我们更多的、各行各业的、年轻的从业者深度把握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然后去推广、去实践、去传播,这样才能逐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为中国的项目管理做贡献。
通过今天的这一篇知识分享,大家知道国际项目管理体系在中国都不好用的原因了吗?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见解,可以留言给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