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学PMP,其实也是形势所迫 – 20年7月底,公司组织结构有调整,不少同事都有了危机感。如何给自己增值成了大家的共识。
上课一开始,PMP老师就对大家进行了“灵魂4拷问”之“书至少看了一遍”/“书看了前7章”/“翻过书”/“书是什么”,瞬间把大家拉到了学习的正轨上。在随后的4天课程中,PMP老师用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之不尽的段子,形象又生动地把一个个枯燥的概念和知识点转化成大家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实例。除了讲解PMBOK的知识点以外,PMP老师还经常给大家分享书本以外的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
除了PMP老师的四天课程以外,学会还安排了三次模拟考以及精品知识串讲。三次考试及串讲,帮大家梳理了整本PMBOK的逻辑体系,整理重要的考试知识点。PMP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帮助大家,在群里也是超级耐心地解答大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有了学会如此优秀的PMP师资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PMP这哪是过不过的问题,分明就是以几个A过的问题。
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整体氛围和专注度。第一天上课,PMP老师把大家分成九个组,通过课堂大课+小组微信群的方式,督促学习和交流。我所在组的组长是个时尚开朗的小哥哥,很快就把大家的学习气氛给调动起来了。
第一次模考,前两名是两个女生(SHEN),一个是我同桌,一个是我同组同学。考完后我和PMP老师说,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当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说到这要感谢同桌分享她的学习方法(令我这个中年人眼前一亮)利用 app建立思维导图,对帮助记忆知识点简直就是事半功倍!
PMBOK的知识体系分为5大过程组、10大知识领域、49个过程。这便是整本教材的核心。PMBOK这本“红宝书”,在前期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多看多熟悉。只有熟悉了,在后期模考做题以及错题分析的时候才能迅速地找到相应章节,帮助自己加深对所考知识点的理解和查缺补漏。
在三模之前,我都是按知识领域来复习备考的。但在三模之后到考试前这段时间,我有意识地按过程组来进行总结—— 因为我的目标是5A,而启动和收尾过程组内容少题量少,要拿A需保证错题少,所以我专门把学会发的习题中涉及这两个过程组的题目挑出来,考前集中看。然而,在复习过程中我忽略了PMP老师上课中的一句话“这几年涉及沟通题目的分值越来越高,最近几次均为10分”,对执行过程组的“管理沟通”和“管理相关方参与”这两块没有太多的重视,最终考试应该也就是在这里失分(感觉这次考试沟通的题量和变更控制的题量相当)。
虽然在公司内被称赞项目管理做得好,然而,真正接触PMBOK教材和PMP老师的课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项目管理”其实只是“项目管理”这门学科的很小一部分,项目管理当中的学问广得很深得很,还有很多值得细品的知识。
PMP为我重新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我就应当风雨兼程地走下去。为此,在考完PMP后我迅速报了学会的PBA课程,期待着继续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
